- 大洋洲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的赤道南北廣大海域中。在亞洲和南極洲之間,西鄰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并與南北美洲遙遙相對。其狹義的范圍是指東部的波利尼西亞、中部的密克羅尼西亞和西部的美拉尼西亞三大島群。大洋洲陸地總面積約897萬平方千米。大洋洲有14個獨立國家,其余十幾個地區尚在美、英、法等國的管轄之下。大洋洲一般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南北二島、新幾內亞島,以及波利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三大群島。共有一萬多個島嶼。
大洋洲土著居民的祖先最早來自東南亞。16世紀,歐洲人發現大洋洲時,土著居民尚處于新石器時代,其歷史已有數千年。無文字可考的美拉尼西亞史前史,則可上溯至 2萬年前。澳大利亞曼戈湖地區的考古發掘表明,人類在大洋洲的生活史上溯至4萬年以前。1512年,葡萄牙人航經新幾內亞島北部海岸。1519年,葡萄牙人F de麥哲倫作為西班牙海員率遠征船隊繞南美洲西行,探尋通往印度的航路,途經土阿莫土群島、馬克薩斯群島和關島等地,開辟了西班牙至菲律賓的通商航線。1526年,葡萄牙人H de梅內塞斯在由馬來半島至香料群島(即馬魯古群島)的航程中遇風,抵新幾內亞島西部海岸,見土著居民發多卷曲,遂以巴布亞(馬來語意為卷發的人)稱之。1542年,西班牙人自墨西哥遠航菲律賓途中駛抵帛琉群島。1545年,西班牙人沿新幾內亞島北岸航行,以當地居民與非洲幾內亞人相似,乃命名為新幾內亞。1567年,西班牙人A de門達尼亞·德·內拉由秘魯率船隊出發,尋找傳說中的南方大陸,到達所羅門群島。約30年后,門達尼亞·德·內拉再度遠航太平洋,發現托克勞群島、圣克魯斯群島等地。17世紀初,葡萄牙人P.費爾南德斯·德·基羅斯和西班牙人L V de托雷斯,先后發現科克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和新幾內亞島與澳大利亞大陸間的托雷斯海峽。1642年荷蘭人A.J.塔斯曼自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啟航,途中發現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南島以及湯加群島、斐濟群島中的一些島嶼。1699年,英國人W.丹皮爾遠航太平洋,發現新幾內亞島附近一大島,名之為新不列顛島。1722年,荷蘭人發現復活節島、薩摩亞群島。1768年,法國人L A de布干維爾發現所羅門群島中的布干維爾島(今屬巴布亞新幾內亞)。1768~1779年,英國人J.庫克先后3次遠航太平洋,除到達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外,發現新喀里多尼亞島、夏威夷群島。
大洋洲大陸海岸線長約19 000千米。全洲除少數山地海拔超過2 000米外,一般海拔在600米以下,地勢低緩。一般分為大陸和島嶼兩部分:澳大利亞大陸西部高原。海拔200米,大部分為沙漠和半沙漠,也有一些海拔1 000米以上的山脈;中部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北艾爾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6米,為大洋洲的最低點;東部山地海拔800米,山地東坡較陡,西坡緩斜。新幾內亞島、新西蘭的北島和南島是大陸島,島上平原狹小,多海拔2 000米以上的高山,新幾內亞島上的查亞峰,海拔5 029米,是大洋洲的最高點。美拉尼西亞的島嶼多屬大陸型,系大陸邊緣弧狀山脈的延續部分,各列島弧之間有深海盆和深海溝。波利尼西亞和密克羅尼西亞絕大部分島嶼屬珊瑚礁型,面積小,地勢低平,不少島嶼有由珊瑚礁環繞形成的礁湖,成為天然的船只停泊地和水上飛機場。此外還有少量由海底火山噴發物質堆積而成的火山型島嶼,如夏威夷群島、帕勞群島、所羅門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等,地形特點是山嶺高峻,形勢險要,多天然掩護的良港。 水系 外流區域約占總面積的48%,墨累河是外流區域中最長和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內流區域(包括無流區)約占總面積的52%,均分布在澳大利亞中部及西部地區,主要內流河均注入北艾爾湖。大洋洲的河流與其它洲比較顯得十分稀少,河流短小,水量較少,雨季暴漲,旱季有時斷流,大多不利航行,但所有河流幾乎終年不凍。大洋洲的湖泊較少,最大湖泊是澳大利亞境內的北艾爾湖,面積約8 200平方千米,隨降水而變化;最深的湖泊是新西蘭南島西南端的蒂阿瑙湖,深達276米。澳大利亞大陸多構造湖。新西蘭除構造湖外,還有由熔巖阻塞河流而形成的堰塞湖。夏威夷島上則有火山湖。此外許多島嶼上有由珊瑚礁環繞而形成的礁湖。新喬治亞島上的礁湖是世界上的大礁湖之一,帕勞群島中的科梅科爾礁湖也很有名。
大洋洲的構造輪廓是以澳大利亞為中心呈環帶狀分布,其主體是澳洲大陸中西部的澳大利亞地盾,內緣為澳洲東部古生代褶皺帶,外緣為新西蘭中生代、新生代褶皺帶及美拉尼西亞等群島的新生代火山弧。澳大利亞地盾包括3部分(圖1):①西部克拉通,主要由皮爾巴拉和伊爾加恩地塊組成。②北部克拉通,包括許多小地塊。③南部克拉通,主要由高勒地塊組成。南北克拉通之間為一近東西向展布的活動帶。澳大利亞的東部是巨大的塔斯曼褶皺帶,由3部分組成,南部為拉克倫褶皺帶,東部為新英格蘭褶皺帶,北部為湯姆森褶皺帶。在南部克拉通和拉克倫褶皺帶之間還有一個呈近南北向展布的阿德萊德褶皺帶。塔斯曼褶皺帶主要是一個古生代的地槽,于晚二疊世經亨特-包文運動固結,整個澳大利亞大陸出現現在面貌的雛形。新西蘭位于印澳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構造比較復雜。簡要地說,它是岡瓦納古陸外圍的古生代-中生代褶皺帶。地槽活動從泥盆紀延續到侏羅紀,朗伊塔塔運動使其褶皺回返,縱貫新西蘭南、北島的阿爾卑斯斷層也是此時形成的。進入新生代,新西蘭成為太平洋板塊的一部分,其北面是克馬德克-湯加俯沖帶,太平洋板塊自東向西俯沖到印澳板塊之下,南面是麥夸里俯沖帶,印澳板塊自西向東俯沖到太平洋板塊之下,阿爾卑斯斷層將這兩條反向俯沖帶聯結起來。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等群島大多是太平洋板塊中新生代的火山島弧。伊里安島南部屬澳大利亞地臺,北部為活動大陸邊緣及。懪鲎驳漠a物,兩者以中央山脈為界,伊里安島與澳大利亞之間的阿拉弗拉海為陸表海。
澳大利亞出露的地層主要為前寒武紀變質巖,其上為沉積蓋層。地盾的結晶基底包括太古宇和元古宇。太古宇主要分布于西部克拉通的皮爾巴拉和伊爾加恩地塊,為基性和超基性火山巖組成的綠巖帶。綠巖有兩個形成時期,較老一期同位素年齡值大于34.5億年;較新一期的綠巖年齡為26~23億年,由基性、超基性、酸性火山巖以及含鐵及燧石的化學沉積巖組成。銅、鎳礦與基性、超基性巖共生,而銅、鉛礦主要形成于酸性火山巖中。早元古代最早的沉積蓋層發育于皮爾巴拉南部的哈默斯利盆地和加斯科因地塊,主要為一套巨厚的含鐵沉積建造,稱哈默斯利群,厚度可達2559米,含多層鐵礦。中元古代沉積蓋層在北部克拉通出露,主要為碳酸鹽巖建造。在維多利亞盆地穩定的碳酸鹽沉積一直持續到晚元古代。晚元古代的沉積蓋層主要發育于阿德萊德褶皺帶,為砂巖、泥質巖、碳酸鹽巖、蒸發巖和冰川漂礫,在沉積巖中發現了晚前寒武紀的動物化石。奧菲瑟、阿馬迪厄斯和恩加利亞盆地也有含冰磧層的砂巖和碳酸鹽沉積,這一期冰磧層可與塔斯曼島和金伯利盆地的年齡在7.25~6.7億年的冰川沉積對比。
澳大利亞的顯生宇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一帶,可劃分為6個沉積建造:①寒武-中奧陶統,從中部含鹽沉積到東部的復理石和蛇綠巖;②晚奧陶-中泥盆統,復理石、硬砂巖和燧石,向西變為碳酸鹽巖;③晚泥盆-石炭系,相變趨勢同上;④二疊-三疊系,是一套含舌羊齒(Glossopteris)植物化石的含煤建造和冰川沉積組合,可與印度同時代的地層進行對比;⑤侏羅-早白堊世時澳大利亞成陸,在大陸上的一些坳陷,如東部的薩拉特盆地、中西部的坎寧盆地和尤克拉盆地、西部邊緣的珀斯盆地和卡那封盆地都有砂巖、泥巖及石油和天然氣等可燃有機巖沉積;⑥上白堊-下第三系為陸相沉積。
新西蘭出露的地層以古生界和中生界為主(圖2)。前寒武系僅在南島阿爾卑斯斷層西側零星出露,稱查爾斯頓片巖,為變質的沉積巖,可與澳大利亞阿德萊德褶皺帶的晚前寒武系對比。新西蘭大面積出露的是哈斯特片巖,又稱奧塔戈片巖,為硬砂巖建造,厚度超過5000米,時代可能從古生代至中生代,也有人認為是由古生代的托勒斯超群變質而成。在哈斯特片巖之上又是一套巨厚的硬砂巖,稱托勒斯超群,時代為石炭二疊紀。三疊-侏羅系稱馬里希庫超群,分布于新西蘭南島向斜核部和北島背斜的核部,為快速堆積的砂巖及礫巖,厚度可達8000~10000米。白堊系主要分布于北島的霍克灣和奧克蘭一帶,稱曼加哈希亞群,屬穩定的濱海相砂頁巖沉積。新西蘭的新生界主要為火山巖,火山活動一直持續至今,火山噴發物從鈣堿性安山巖系列發展為玄武巖系列,厚度可達300~500米。強烈的火山作用因太平洋板塊和印澳板塊反向俯沖而形成了火山弧,同時有強烈的地震活動。
大洋洲大部分地區處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絕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和亞熱帶,除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屬大陸性氣候外,其余地區均屬海洋性氣候。絕大部分地區的年平均氣溫在25.8℃之間。最涼月平均氣溫為北半球從夏威夷群島最北面向赤道由16℃遞增到25℃;南半球從南緯50°附近起向赤道由6℃遞增到25℃;新西蘭的南島和澳大利亞東南部山區可達0℃以下。最熱月平均氣溫,北半球從夏威夷群島最北面起向馬里亞納群島附近,由24℃遞增到28℃以上;南半球從南緯50度附近起向澳大利亞西北部,由12℃遞增到32℃。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克朗克里極端最高氣溫達53℃,為大洋洲最熱的地方。澳大利亞中部和西部沙漠地區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50毫米,是大洋洲降水量最少的地區。夏威夷的考愛島東北部年平均降水量高達12 000多毫米,是世界上降水較多的地區之一。新幾內亞島北部及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波利尼西亞三大島群屬全年多雨的熱帶降水區,迎風坡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 000毫米以上。美拉尼西亞北部、新幾內亞島北部及馬紹爾群島南部,年平均降水量可達3 000 000毫米,背風坡則僅1 000毫米左右。澳大利亞北部和新幾內亞島東南沿海屬暖季降雨區,年平均降水量750 000毫米,暖季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50%。澳大利亞東南部及新西蘭屬各月降水較均勻、但以冬季稍多的溫帶降水區,年平均降水量多在500毫米以上,個別地區高達5 000多毫米。澳大利亞西南部和西南沿海屬地中海式冬季降水區,冬季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40-60%。
大洋洲礦物以鎳、鋁土礦、金、鉻、磷酸鹽、鐵、銀、鉛、鋅、煤、石油、天然氣、鈾、鈦和鳥糞石等較豐富。鎳儲量約4 600萬噸,居各洲前列;鋁土礦儲量46.2億噸,居各洲第二位。森林面積約占總面積的9%,約占世界森林總面積的2%,產松樹、山毛櫸、棕櫚樹、桉樹、杉樹、白檀木和紅木等多種珍貴木材。草原占大洋洲總面積的50%以上,約占世界草原總面積的16%。水力蘊藏量約為13 500萬千瓦,占世界水力總蘊藏量的4.9%;已開發水力280萬千瓦,占世界總開發量的1.8%。估計年可發電2 000億度,約占世界可開發水力資源的2%。美拉尼西亞附近海域、澳大利亞東南沿海及新西蘭附近海域為主要漁場,盛產沙丁魚、鱈、鰻、鯖和鯨等。
大洋洲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顯著,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兩國經濟發達,其它島國多為農業國,經濟比較落后。 農業 農作物有小麥、椰子、甘蔗、菠蘿、天然橡膠等。小麥產量約占世界小麥總產量的3%,當地居民主要糧食是薯類、玉米、大米等。畜牧業以養羊為主,綿羊頭數占世界綿羊總頭數的20%左右。羊毛產量占世界羊毛總產量的40%左右。大洋洲的工業,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亞,其次是新西蘭。主要有采礦、鋼鐵、有色金屬冶煉、機械制造、化學、建筑材料、紡織等部門。大洋洲島國工業多分布在各自的首都或首府,一般比較落后,僅以采礦及農、林、畜產品加工為主,多為外資控制,產品多供出口。近年來大洋洲國家重視發展旅游業。湯加、瓦努阿圖等國家旅游業收入可觀,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交通 大洋洲介于亞洲和南、北美洲之間,南遙對南極洲,是連系各大洲航線的必經之路。許多國際海底電纜均通過這里,海洋航運成為國與國、島與島相互交往的重要手段。陸上交通主要有鐵路和公路。公路總長100萬千米以上。鐵路總長46 000多千米。內河航運里程約1000千米。有航線通達洲內各國和重要地區的首都和首府,同洲外各重要港口城市也均有聯系。
Copyright © 2012 Cdspu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