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是歐羅巴洲的簡稱,“歐羅巴”一詞據說最初來自腓尼基語的“伊利布”一詞,意思是“日落的地方”或“西方的土地”。整個歐洲地勢的平均高度為330米,地形以平原為主,南部聳立著一系列山脈,總稱阿爾卑斯山系,其中勃朗峰海拔4807米,勃朗峰屬法國境內,成為西歐第一高峰。歐洲的河網稠密,水量豐沛。最長的河流是伏爾加河,長3690公里,第二大河是多瑙河,全長2850公里,是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歐洲的海岸線十分曲折,多半島、島嶼、海灣、內海,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是歐洲最大的半島。歐洲是有常住人口各洲中唯一沒有熱帶氣候的一洲,同時寒帶氣候所占的面積也不大,所以氣候溫和,降水分布較均。大部分為溫帶海洋性氣候,也有地中海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極地氣候和高原山地氣候等氣候。其中溫帶海洋性氣候最為典型。
歐洲是人口密度最大的一洲。城市人口約占全洲人口的6 4 % ,在各洲中次于大洋洲和北美洲,居第三位。歐洲的人口分布以西部最密,萊茵河中游谷地、巴黎盆地、比利時東部和泰晤士河下游每平方千米均在2 0 0 人以上,歐洲絕大部分居民是白種人( 歐羅巴人種) 。居民分屬下列語系:印歐語系,屬此語系的居民占全洲總人口的9 5 % ,包括斯拉夫、日耳曼、拉丁、阿爾巴尼亞、希臘、凱爾特語族的民族;烏拉爾語系,包括芬蘭、烏戈爾、薩莫耶語族的民族。居民多信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和東正教等。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市西北角的城中之國梵蒂岡,是世界天主教中心。
歐洲位于中緯度地區,西邊是海。海岸線受海水作用的影響而形成鋸齒狀,而海洋是控制氣候的主要原因。受海洋影響,歐洲氣候溫和、降雨,相對濕度高并且多云,這一現象包括阿爾卑斯山北方的內陸地區。歐洲大陸東邊降雨量則少,相對濕度低,天空晴朗,這一氣候現象廣及歐亞交接的的廣大山麓地區。這些影響沿著南北程帶狀分布,并且穿過挪威、丹麥與德國。阿爾卑斯山南面山區移動性的季節以亞熱帶高壓系統為主,因此此地區的雨量,隨著季節而有顯著的不同,冬季多雨,夏季則干旱。夏季最高溫是在地中海區。雅典7月的平均氣溫是27℃,西班牙格拉納達為25℃,而意大利的都靈為23.5℃。夏季平均溫度向北方及沿海地區逐漸下降,挪威的特浪索和瓦爾多7月平均氣溫約為11℃和9℃。冬季時,溫度由歐陸西南向東北逐漸下降;因此葡萄牙里斯本一月平均氣溫為10.5℃,前蘇聯的阿干折同月平均氣溫卻是-14.5℃,大西洋沿岸冬天的平均氣溫頗高,例如挪威境內的北極圈沿岸冬季并不比紐約市冷。降雨量多集中在大西洋與地中海沿岸地區,而西北海岸的島嶼降雨量也不少,例如不列顛群島。西北岸的降雨量多超過2000毫米,降雨量逐漸往東南方的黑海遞減。
歐洲四個極點的位置分別是:東為北烏拉爾(東經66°10’);最西伊比利亞半島上的羅卡角(西經9°31’);最北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諾爾辰角(北緯71°8’);最南伊比利亞半島上的馬羅基角(北緯36°)。從海陸位置看,歐洲面對大西洋,背靠亞洲腹地,處于大陸西岸的位置。中緯度的大陸西岸,在大氣環流系統中屬于西風帶,因此,歐洲的大部分地區終年吹拂西風,各地氣候深受大西洋的影響。水平輪廓破碎是歐洲自然地理的一個顯著特點?偯娣e的三分之一以上屬于半島和島嶼,其中半島面積又占全洲面積的27%,這在世界各大洲中是罕見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是歐洲最大的半島,次大的半島有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干半島、科拉半島、日德蘭半島,克里木半島和布列塔尼半島等等。眾多的半島和島嶼把歐洲大陸邊緣的海洋分割成許多邊緣海、內海和海灣。巴倫支海、挪威海、北海和比斯開灣是歐洲較大的邊緣海,白海、波羅的海、地中海和黑海等則深入大陸內部,成為內;蜿戦g海。
歐洲西瀕大西洋,在大陸與深海盆之間有一片面積很大的大陸架,不列顛群島和北海即位于其上。這里原來是歐洲大陸的一部分,第四紀冰期以后,海水上升,北海才出現,不列顛群島才形成。在北海海底現在仍然有歐洲古河道的蹤跡。北海北面的挪威海和南面的比斯開灣,大陸架都較狹窄,離開海岸不遠即為深水海盆。波羅的海位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與歐洲大陸之間,面積38.6萬平方公里,大部分海域的深度在60~130米之間,平均深86米。它有許多海灣深入大陸,其中以波的尼亞灣為最大,幾乎占整個波羅的海面積的三分之一,較大的海灣還有芬蘭灣、里加灣等。由于有大量河水注入,加以緯度較高、蒸發量小和只有一些淺而窄的海峽與北海相通等原因,波羅的海的鹽度普遍很低,中部為7%左右,海灣中為2~3%,河口附近甚至全部是淡水。深層水的鹽度略高,但最高也不超過20%。冬季,中部表層海水水溫為1~3℃,在海灣和沿岸地區則降到0℃以下,波的尼亞灣和芬蘭灣東部從11月或12月起冰封,冰期一直延續到來年4月或5月。波羅的海的動物種類貧乏,但數量很多。
地中海和黑海是歐洲南部的兩個陸間海。地中海位于歐亞非三洲之間,黑海位于歐亞兩洲之間,兩海以達達尼爾海峽、馬爾馬拉海、博斯普魯斯海峽相通。地中海海域中半島和島嶼甚多,它們把地中海分割成幾個深淺不一的海盆,海底地形比較復雜。黑海除西北部有幾個小島外,基本上沒有島嶼,海底除西北部和北部的亞速海較淺外。大部分為水深1500~2200米的平原。地中海周圍或為多山的半島,或為荒漠,注入的河水不多,而且夏季炎熱干燥,蒸發量大,因此海水鹽度高,表層海水的平均鹽度為3.8%,黑海有大量河水注入,表層海水的平均鹽度僅1.7~1.85%,底部也只有22.5%。黑海的海面稍高于地中海,由此產生了由黑海注入地中海的表流,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平均流速每小時2.3~4.6公里;同時,在深處存在著自地中海注入黑海的反流,但流量較小。在直布羅陀海峽也有自大西洋流入地中海的表流和深處的反流。來自大西洋和黑海的表流是維持地中海水量平衡的重要因素。
歐洲的礦物資源以煤、石油、鐵比較豐富。煤主要分布在烏克蘭的頓巴斯、波蘭的西里西亞、德國的魯爾和薩爾、法國的洛林和北部、英國的英格蘭中部等地,這些地方均有世界著名的大煤田。石油主要分布在喀爾巴阡山脈山麓地區、北海及其沿岸地區。其它比較重要的還有天然氣、鉀鹽、銅、鉻、褐煤、鉛、鋅、汞和硫磺等。阿爾巴尼亞的天然瀝青世界著名。歐洲的森林面積約占全洲總面積的3 9 % ( 包括俄羅斯全部) 。占世界總面積的2 3 % 。西部沿海為世界著名漁場,主要有挪威海、北海、巴倫支海、波羅的海、比斯開灣等漁場。
歐洲經濟發展水平居各大洲之首。歐洲經濟發達,發展水平居各洲之首。工業、交通、商貿、金融保險在世界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科學技術的許多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工業、交通運輸、商業貿易、金融保險等在世界經濟中占重要地位,在科學技術的若干領域內也處于世界較領先地位。歐洲絕大多數國家屬于發達國家,其中北歐、西歐和中歐的一些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最高,南歐一些國家經濟水平相對較低。工業歐洲煤、鐵開采量占世界總開采量的30%。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一洲,工業生產水平和農業機械化程度均較高。生產總值在世界各洲中居首位,其中工業生產總值占的比重很大。大多數國家糧食自給不足。西歐工業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主要為德國、法國、英國,其次為比利時、荷蘭和瑞士等。德國、法國和英國的工業生產在世界工業生產中均居前列。歐洲農業為次要生產部門。農牧結合和集約化水平高為重要特點。主要種植麥類、玉米、馬鈴薯、蔬菜、瓜果、甜菜、向日葵、亞麻等,小麥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50%,大麥、燕麥約占60%以上。園藝業發達,主產葡萄和蘋果。畜牧業以飼養豬、牛、綿羊為主。
歐洲有著悠久的文明發展史。公元前4000~前2500年在南歐和西歐曾廣泛分布有巨石文化,隨后位于歐洲東南部的愛琴海地區勃興為世界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稱愛琴文明,給人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公元前6世紀,古羅馬國家興起,逐漸發展成一個囊括半個歐洲(大不列顛群島至多瑙河口一線以南)及北非、西亞在內的龐大帝國,而意大利所在的意大利半島一直是其政治和經濟的核心區域。紀元初年,歐洲人口約3200萬,其中半數以上分布于南歐,而東歐、北歐及不列顛群島合計尚不足1/10。公元3世紀后,羅馬帝國漸趨衰弱,原先居住在北歐的日耳曼人及居住在東歐的斯拉夫人相繼大量入侵,這一歷史進程所伴隨的人口大遷移和經濟、文化上的廣泛交流,大大促進了歐洲的全面開發,14世紀中葉全洲人口達到8100萬,南歐的比重降至1/3,其他地區尤其是東歐均明顯上升。15~16世紀,在南歐和西歐的一些國家中,資本主義開始萌芽,通過地理大發現和對海外殖民地的掠奪,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和英國相繼發展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強國,在隨后的資產階級革命和產業革命中,西歐進一步確立了在歐洲經濟、文化中的領先地位。19世紀中葉,北歐、中歐和東歐諸國也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南歐國家發展則相對緩慢。1900年歐洲人口為4.15億,南歐的比重已不足1/4。由于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19世紀歐洲的經濟、文化水平在世界上已遙遙領先,幾個歐洲列強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幾千萬歐洲人移居海外,對世界人文地理和經濟地理產生了極大的影響。20世紀的前半期,歐洲先后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策源地。由于戰爭的破壞,以及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歐洲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對下降,其人口占世界的比重由1900年的25%下降到1950年的20%,工業生產所占比重亦由65%降至45%。在這個過程中,歐洲政治地圖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17年并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又涌現出一批新的社會主義國家。自50年代起,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為一方,以華沙條約締約國為另一方,在歐洲形成了政治上和軍事上的長期對峙,史稱“冷戰”。1991年7月1日,華沙公約組織解散;同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平衡勢力的此消彼長,宣告了“冷戰”的結束 。
所有歐洲國家的公民都要接受義務教育,或者至少是接受某種教育培訓。歐洲的義務教育大概從6、7歲開始,一直持續到15、16歲。在大多數歐洲國家,基礎教育的時間大概只持續四到五年,而在少數國家,卻需要七八年;A教育完成之后,學生所繼續接受教育的高一級的學校就有多種類型了,有繼續為高等學校預先培養人才的文理中學,還有一些技工學校。與此同時,在許多國家還有許多很有名望的高等?茖W校和綜合性大學,接納那些已經完成初中等教育的學生。在這種教育體制的促進下,幾乎所有歐洲國家的文盲率都很低。雕刻藝術建筑、美術、文學以及音樂都是在歐洲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的東西。許多城市,比如巴黎、維也納、羅馬、柏林以及莫斯科等,今天都是在作為首都的同時,也被視作該國的文化中心。此外,在許多城市還有很多重要的劇院、博物館、交響樂團以及其他很重要的文化設施。
Copyright © 2012 Cdspu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