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洲簡介
  •   非洲位于亞洲的西南面。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與歐洲相望,東北角習慣上以蘇伊士運河為非洲和亞洲的分界。大陸東至哈豐角(東經51度24分,北緯10度27分),南至厄加勒斯角(東經20度02分,南緯34度51分),西至佛得角(西經17度33分、北緯34度45分),北部至吉蘭角(東經9 度50分、北緯37度21分)。面積約3020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島嶼)南北約長8,000公里,東西約長7,403公里。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2%,次于亞洲,為世界第二大洲。
      非洲的全稱是阿非利加洲,意思是陽光灼熱的地方。非洲的沙漠面積約占全洲面積1/3,為沙漠面積最大的洲。其中,撒哈拉沙漠(英文名為:Sahara Desert)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非洲東部還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帶。當然,除了沙漠,非洲也有郁郁蔥蔥的森林和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非洲的尼羅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尼羅河下游的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埃及在建筑、雕刻和繪畫等藝術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至今巍然屹立在尼羅河畔開羅附近的宏偉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是公元前27世紀前后古埃及人的杰作;它們是人類建筑史上的奇跡,也是古代埃及勞動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勞動的不朽豐碑。
      非洲語言主要屬于4個語系:閃含語系(包含240語言,2.85億人使用) 尼羅-撒哈拉語系(包含100多語言,3000萬人使用,主要分布在乍得、埃塞俄比亞、肯尼亞、蘇丹、烏干達、坦桑尼亞北部等地區) 尼日爾-剛果語系(世界最大的語系之一,包含數百多語種,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包括班圖諸語言) 科依桑語系(包含50語言,12萬人使用,集中在非洲南部) 隨著歐洲殖民主義國家的入侵,大多數非洲國家皆采用非洲以外語言作為官方語言,不過如今亦有本地語言,例如斯瓦希里語被用作非洲國家諸如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的官方語言。在非洲被廣泛使用的非本地語言有阿拉伯語、法語、英語、葡萄牙語、南非語、和馬達加斯加語等語言,分別屬于閃含語系、印歐語系和南島語系。
      整個非洲可說是從狹長沿海地帶陡然升起的一片廣闊高原,由上古結晶巖塊構成。高原的東南部較高,然后向東北方向下傾?傮w而言,高原可分為東南部分和西北部分。西北部分有撒哈拉沙漠和眾所周知的北非馬格里布(Maghrib)地區,有兩個山區︰西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脈(Atlas Mountains),人們認為這是伸入至南歐的山系一部分;撒哈拉的阿哈加爾(Ahaggar〔Hoggar〕)山脈。高原的東南部有埃塞俄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和南非東部的龍山山脈(Drakensberg),南非東部高原的邊緣如陡坡般下傾。本大陸最高點為乞力馬扎羅(Kilimanjare)山,海拔5,895米;最低處為吉布提(Djibouti)的阿薩勒湖(Lake Assal),低于海平面157公尺(512尺)。以它的大小比例而言,非洲的高山和低地平原比任何其他洲都少。最高的廣闊高地在埃塞俄比亞境內,部分地區超過4,600米。往南,東非高原在肯尼亞境內是最高處,海拔在2,400米以上;偶而有火山峰則更高,如乞力馬札羅山;肯尼亞山,海拔5,200米;梅魯(Meru)火山,高4,566米;埃爾貢(Elgon)山,高4,321米。魯文佐里(Ruwenzori〔Rwenzori〕)山脈有時叫作月亮山脈,其最高點為瑪格麗塔山(Margherita Peak,高5,119米,在剛果(金沙薩)和烏干達交界處,原先并非火山。高原從東非起向南延伸,常常還帶有雖非連續性卻名為急斜面者,尤其顯著的是在南非的龍山山脈,這里恩特嫩雅納(Ntlenyana)或恩特斯洪雅納(Ntshonyana)達3,483米高,以及蘇爾斯山(Mont-aux-Sources)為3,299米高。
      非洲的氣候極大地受其橫跨赤道兩側的位置影響。南北熱帶區的氣溫全年多半時間都很高,但是山地的高度和沿岸帶的海洋潮流影響都可使高溫有所緩解,例如,涼爽的本吉拉洋流(西南)和溫暖的莫桑比克洋流(東南)。全洲分為8個氣候區。它們是︰熱沙漠區、半干旱區、熱帶乾濕季區、赤道區(熱帶潮濕區)、地中海區、副熱帶濕潤海洋區、暖溫帶高原區和山區。熱沙漠區有常受干燥的熱帶大陸氣團影響的撒哈拉沙漠和喀拉哈里沙漠;還有北肯亞-索馬利沙漠,其干燥主要是由于全年都有穩定性質的海洋氣團通過這里。這種海洋氣團的穩定作用是由于它們經過近岸的陰涼水域所形成的。沙漠氣候除了干燥外還以月平均氣溫高為特色,但是日氣溫幅度要比全年月平均氣溫的上下幅度更大。半干旱氣候區是沙漠區的邊緣地帶,包括尚比西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它們與真正沙漠區的差別是,在其季節性變動過程中,它們正好處在熱帶輻合區,因此能接受較多的降雨量。氣溫與沙漠區雷同。熱帶乾濕季區常常被稱為熱帶稀樹草原氣候區。該區占有本洲總面積略少于一半的土地,從半干旱區向赤道延伸。本區氣候最大的特點是其季節性的降雨。在大太陽時期,海上氣團產生可長達6個月的降雨──雨季的長短要看是否離赤道近。其他的月份則均干旱。在少數地方,例如在茅利塔尼亞和塞內加爾海濱──太陽不大時也少量降雨。同沙漠和半干旱氣候區一樣,月平均氣溫也不如日氣溫變化大。西非的太陽暗淡時期與哈麥丹風季相一致。哈麥丹風是一種暖和、干燥、常帶大量沙塵從撒哈拉南部刮出的東北風或東風。赤道或熱帶潮濕型氣候區的氣候是非洲最潮濕的類型。有兩個高峰降雨期與熱帶輻合區的兩次過境相吻合。由于赤道氣候型的地區經常被溫暖的海洋氣團所覆蓋,它們每月、每日氣溫的變化不如在熱帶潮濕干燥地區的變化那樣明顯。
      非洲沿海島嶼不多,大多面積很小,島嶼的面積只占全洲面積的2%。大陸北寬南窄,像一個不等邊的三角形,海岸平直,少海灣和半島。全境為一高原型大陸,平均海拔750 米。大致以剛果河(扎伊爾稱扎伊爾河)河口至埃塞俄比亞高原北部邊緣為界,東南半部多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原,稱高非洲;西北半部大多在海拔500米以下,稱低非洲。非洲較高大的山多矗立在高原的沿海地帶:西北沿海有阿特拉斯山脈,東部有肯尼亞山和乞力馬扎羅山,南部有德拉肯斯山脈。乞力馬扎羅山是一座活火山,海拔5895米,為非洲最高峰。非洲東部的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長的裂谷帶,南起希雷河口,北至西亞的死海北部,長約6400 千米。裂谷中有不少狹長的湖泊,水深岸陡,埃塞俄比亞高原東側的阿薩勒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53米,是非洲大陸的最低點,非洲的大河流受到地質構造和其它自然因素的影響,水系較復雜,多急流、瀑布,按長度依次為尼羅河(全長6671千米,世界最長河)、剛果河(扎伊爾稱扎伊爾河)、尼日爾河、贊比西河、烏班吉河、開賽河、奧蘭治河等。湖泊多分布在東非大裂谷帶。按面積大小依次為維多利亞湖、坦噶尼喀湖、馬拉維湖、乍得湖等。非洲大部分地區位于南北回歸線之間,全年高溫地區的面積廣大,有“熱帶大陸”之稱。境內降水較少,僅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一帶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的地區占全洲面積50%。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一帶屬熱帶雨林氣候。地中海沿岸一帶夏熱干燥,冬暖多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北非撒哈拉沙漠、南非高原西部雨量極少,屬熱帶沙漠氣候。其它廣大地區夏季多雨,冬季干旱,多屬熱帶草原氣候。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屬熱帶雨林氣候,西部屬熱帶草原氣候。那里很炎熱!
      非洲的水系主要由尼羅河(赤道向北)和剛果河(中非)流域主宰,總計灌溉非洲近1/4的土地面積。在此兩大河流之間的分界處之南是一些大的淡水湖。滿布島嶼的維多利亞湖是非洲最大的湖,也是尼羅河主要的蓄水庫。坦干伊喀湖和尼亞沙湖是在非洲大裂谷體系的深谷中形成的一串湖泊中最大者,西非的尼日河和南部的尚比西(Zambezi)河以及橘河連同它們的支流構成非洲其馀外部水系的大部分。北部的查德(Chad)湖和南部的奧卡萬戈沼澤地(Okavango Swamp)均在非洲兩大內陸盆地之中。
      非洲礦物資源豐富,不僅種類豐富,而且儲量大。目前已知的石油、銅、金、金剛石、鋁土礦、磷酸鹽、鈮和鈷的儲量在世界上均占有很大比重。石油主要分布在北非和大西洋沿岸各國,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埃及、尼日利亞是非洲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和輸出國。估計占世界總儲量12%左右。銅主要分布在贊比亞與扎伊爾的沙巴區。非洲南部的黃金和金剛石儲量和產量都占世界首位。金主要分布在南非、加納、津巴布韋和扎伊爾,金剛石主要分布在扎伊爾、南非、博茨瓦納、加納、納來比亞等地。此外還有錳、銻、鉻、釩、鈾、鉑、鋰、鐵、錫、石棉等。森林面積約占全洲面積的21%。
      非洲經濟是由在非洲的貿易、工業和人力資源組成的。非洲的人口約有十億,約占全球總人口的15%(2009年資料)。非洲是全球最貧窮的大洲,全非洲一年的貿易總額只占全世界百分之一。根據聯合國在2009年發表的人類發展報告,人類發展指數排名最低的24個國家中,其中有22個都是非洲國家(第159位至第182位)。非洲貧窮的原因有部分是因為其動蕩的歷史有關。非洲非殖民化的不穩定加劇了冷戰沖突。自20世紀中期,冷戰、貪污和專制統治也令非洲的經濟更加不景氣。非洲經濟展望報告特別提到:自2001年以來,非洲與中國的貿易增加了10倍,于2008年更達到了1000億美元。中國和印度的經濟迅速增長,而拉丁美洲也經歷了溫和增長,使數以百萬計的人得以脫貧。相比之下,非洲的許多地區在外貿、投資、人均收入和其他的經濟增長卻停滯不前,甚至倒退。貧窮對非洲有很大的影響,包括較低的預期壽命、暴力和不穩定,這些問題反過來又持續影響了非洲大陸的發展。然而,近期的數據顯示部分非洲大陸正在經歷快速的增長。世界銀行的報告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已追得上全球經濟增長的比率。在經濟發展最快的非洲國家甚至出現了大大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情況。在2007年,增長速度最高的國家包括毛里塔尼亞19.8%、安哥拉17.6%、蘇丹9.6%、莫桑比克7.9%和馬拉維7.8%。
      非洲以野生動物品種及數量繁多而聞名,大型有蹄類哺乳動物(約90多種)和淡水魚(2,000種)比其他各洲都多。主要的草食性動物群是非洲羚,屬于?(Bovidae)下的4種亞科。第一種亞科是似牛的Bovinae(牛),此亞科再分為非洲水牛和彎角羚,包括大角斑羚(所有羚中最大者)、捻角羚、白斑羚和南非羚羊。第二種亞科是小羚羊,一種住在灌木叢、矮樹叢和森林中的原始的小?苿游。第三種亞科叫「馬羚」,進一步分類為馬劍角紫貂羚、馬羚和大羚羊;「鹿羚」、東非狷羚、麋羚、轉角牛羚、角馬和南非白面大羚羊,都是居住在廣闊平原為主的動物,以及「沼澤羚」、非洲水羚、短鼻水羚、水羚、 彎齒水羚和小葦羚。第四種亞科是正統羚羊,又分為兩個宗族,第一宗族包括侏儒島羚、犬羚、巖羚、侏羚、小巖羚和黑耳石羚;第二宗族有羚羊、黑斑羚、跳羚和長頸羚、其他眾所周知的非洲大草食動物有斑馬、長頸鹿、河馬、犀和非洲象?赡軟]有其他動物群能比得上食肉動物目更能與非洲認同了,它們約有60余種。除了著名的大貓(吼貓)類諸如獅、豹、獵豹外,還有野狗、鬣狗、藪貓(一種長腿貓)、野貓、胡狼、狐、鼬、靈貓類和獴。這些食肉動物和食腐動物對維持它們所居住地區的生態平衡是至關重要的。靈長類動物約包括45種舊大陸猴和兩種世界大類人猿︰黑猩猩和世界最大的類人猿大猩猩。前類人猿的靈長類動物諸如樹熊猴(非洲狐猴)和嬰猴(灌木叢的幼畜或棲樹小狐猴)以及懶猴(懶猴科〔Lorisidae〕,在樹上慢慢地、柔和地爬行)體型大都是較小且夜間出沒的,但是在馬達加斯加沒有真正的猴,卻集中有世界上最為多樣的或大或小,或晝行或夜行的前類人猿狐猴。 海生哺乳動物有一種地中海海豹和一種南非海豹(開普海狗)和兩種海牛目哺乳動物(水生草食性動物目)──儒艮和海牛。此外,鯨、鼠海豚和海豚常光臨非洲海濱水域中。
關于本站 - 友情合作 - 網站地圖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2 Cdspu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片